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韩仓集

2023-08-03 18:00:02 来源:齐鲁壹点

□王爱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有过多次搬家,都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最近这次不是。由于老伴年事已高,多病缠身,为方便就近照顾,我们搬到了孩子工作单位的附近。

新家坐落于济南东郊历城区飞跃大道北侧,离地铁2号线鲍山站仅百步之遥,交通十分便利。

飞跃大道与胶济铁路平行,胶济铁路南北两侧,就是济南钢铁厂厂区。当年我这个中学生,曾以“勤工俭学”的名义,参加过“济钢”建厂的劳动,为此深以为豪。

六十多年过去了,这座钢花四溅、彻夜通明的钢城,如今变成了林深叶茂、鸟鸣啁啾的森林公园;那些曾经挥汗如雨的繁忙、日日夜夜车水马龙的喧嚣,变成了如今人们散步、聊天,群童嬉戏欢闹的安闲与祥和……真是恍如隔世,弹指一挥间。

在照料老伴的空闲时,去周边逛逛,是不错的选择。

这里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这里离我老家不远,早年这一带都来过;陌生是因变化太大,原来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如今是一片片高楼林立。

济钢东侧又脏又臭的韩仓大沟,现在成了碧波荡漾的景观河;韩仓东西长街的大集市,如今搬迁到了飞跃大道南侧,距离我的新居也就百十来米。

如今的韩仓大集,每到排五逢十便摩肩接踵,挤个水泄不通,红红绿绿的遮阳伞,宽敞拥挤的帆布棚,一片接一片。这里真是“油盐酱醋茶,鞋帽衣裤袜,锅碗瓢盆勺,糕点布娃娃……”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特别是鲜果蔬菜,一车车、一堆堆,既新鲜又便宜。

我和老伴都喜欢吃地瓜,所以每次去逛韩仓集,我都要到菜摊上寻觅地瓜。这里的地瓜有黄皮红瓤的,有红皮黄瓤的,还有紫薯。无论哪种,都比超市里的便宜。

请注意,我说的是来这里“逛集”,逛集和赶集可不一样,“逛”是闲逛,没有功利性的既定计划,目的是来找愉悦。看着忙忙碌碌的摊主大呼小叫地招揽生意,听着讨价还价的嘈杂而又亲切的乡音,不禁引出了我上世纪60年代初那些赶集的记忆。

那确确实实是“赶集”,要赶紧、赶忙去完成计划中的交易,那是维系生计的劳累和奔波,也是诱人的希望。

自从1958年以后,老家一片片种植五谷杂粮的庄稼地,逐渐变成了一垄垄、一沟沟的地瓜乡。

栽地瓜,要先培育地瓜苗,而育苗是一种技术活,我们村不知哪位高人最先从邻村引进了这项技术。一开春,几乎家家户户都垒起“地瓜池子”,用来“养地瓜秧子”。当地瓜苗长到一匝多高时,便挑去集上卖,因为那时无论自留地还是生产队都要栽种地瓜,所以这地瓜苗不愁销路。

养地瓜苗需要日夜守护着“地瓜池子”,不断调节池子下边火炉的火势,以控制温度,所以这活不但需要技术还十分辛苦。但卖地瓜苗比卖地瓜蛋可合算多了。

当地瓜苗开始上市,我就请假或利用星期天,回家赶集卖地瓜苗。因为这是一年中庄稼人赚钱的最佳机会,与指望养鸡下蛋挣个零花销简直无可比性。

凌晨三四点起床,在影影绰绰的煤油灯下,把水盆里泡着根的地瓜苗一百一百地数出来,捆成一把把,码进荆条筐里,蒙上块破布扎紧捆牢。天不亮就已经挑到十里以外的集市上,占好了摊子静等顾客。

为了卖个好价钱,我和几位街坊结伙,曾经跑二三十里路来这韩仓集上卖“地瓜秧子”。有时遇到价钱不称意,一等再等,直到集上没了人,只好老远再挑回去;有时希望价格再涨涨,撑着不卖,但行情一路下滑,眼看又要挑回去,只好低价甩卖。

其实价格浮动并不大,上下也就差几分钱,但对那时的庄稼人来说,这几分钱也是很重要的。而且那时什么东西都紧缺,一个玻璃罐头瓶子,现在连收废品的也不要,那时自由市场上却卖到五毛钱一个,那可是盛萝卜咸菜的好家什儿……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终于,那种艰难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