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她整理2.8斤重“回忆录”,替亡父寻昔日战友20余年

2023-08-01 22:55:11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一张张泛黄的日记本纸上,记录着一位抗战老兵的记忆和思念。年过六旬的山东老人郑宪华轻轻抚摸着这份有着2.8斤重的日记,读懂了父亲郑金山生前的最后心愿——找到曾经的战友及家属。


【资料图】

20多年来,郑宪华一直奔波寻找的路上,为了更准确地找到父亲的战友,郑宪华用近3年的时间整理了20多页信纸,手写摘抄了父亲回忆录中对战友的描述。“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先辈们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不易,也想将父亲日记记录的事迹讲述给他的战友和后人听。”

六旬女儿替父寻战友消息20余年

在郑宪华家中,新黄河记者看到了这份重达2.8斤的日记。白色塑料袋装着一摞摞泛黄的信纸,郑宪华将其做成32开大的书本样式,还做了封皮保护。翻开日记,字迹已有些模糊,每隔几页郑宪华还做了便签。与日记相伴的还有父亲郑金山的老式身份证、各种证件和所获荣誉。

“这些日记我看过之后很受感动,特别是父亲晚年一直挂念的尚伟政委,还有日记中提到的孙得忠烈士,如果能找到他们的亲属,我想和他们说说父亲对战友们的思念,告诉他们父亲日记中战士们的样子。”郑宪华说,自从父亲1998年去世后,完成他生前找到曾经战友的心愿就成了自己一直惦记的事。“那时通讯手段也不发达,主要是靠写信联系。”后来,在父亲去世十多年后,随着时代发展,受到广播、电视等启发,郑宪华又开始试图通过媒体渠道来寻找父亲战友的亲属。

“再后来,我又学会了用电脑。”这时的郑宪华已年过六旬,为了更快地寻找父亲的战友和他们的亲属,她学会了电脑打字、发邮件。“电脑是儿子给我买的,侄子教我打字,大概学了3个月。”那时她还住在德州农村老家,农闲时间,就向在村里打零工的小伙子学习,慢慢学会了发送邮件材料。

后来,郑宪华随家人搬来了济南,但帮父亲寻人的事她依然放在心上,“看到现在年轻人都玩短视频,我就趁着接送孙子上下学的工夫向年轻人请教如何在短视频平台发稿,希望父亲战友的亲属能够看得到。”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0多年来,今年已经66岁的郑宪华一直坚持寻找。“我想找到他们,他们的亲属也行,将父亲回忆录中记录的事迹讲给他们听。“

2.8斤重日记,是父亲留下的回忆与思念

孙得忠烈士和尚伟政委是郑宪华父亲日记中提到最多的两个人。

“我当时翻看日记读到孙得忠烈士那段时,心里特别痛。1948年,父亲的连队在蚌埠参加一场阻击战时,孙得忠不幸牺牲,那年他才十七八岁。”郑宪华眼眶有些湿润。日记中写道:“从龙山、昌潍的战役我们就在一起,小孙整天背着个小马枪笑嘻嘻的,说话还有点孩子声儿。解放济南时我负了伤,他还把他的包伤布给我包上。在父母面前他还是个孩子呢!”郑宪华回忆,父亲每每提到这个像儿子一样的小战士就痛心。

“他一生所见到的只有荒凉的战场,年年月月听到的只有无尽的枪炮声。还没有见过花红的世界,就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郑金山在1987年10月1日的日记写下了这句话。

日记中还提到,1946年,郑金山在渤海军区行政干部学院学习时与当时的时任校长尚伟结识。1952年,郑金山在部队转业后就再未与尚伟相见。“父亲说,尚伟教给了他很多东西,才让他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连队指导员。”郑宪华回忆,父亲在20世纪80年代,曾多次前往上海和北京寻找战友,遗憾的是始终未能找到。

“五年征战几人回,旧友不知何处归。已是离别半世纪,盼得相逢诉旧时。几经岁月历忧伤,想起首长泪数行。三个土豆永难忘,枪林弹雨情谊长……”这是1987年2月2日,郑金山在回忆录中因思念尚伟政委写的诗句。直到1998年,81岁的郑金山逝世,也未能与他再相见。

“我们要传承父辈的精神”

郑宪华说,自己出生时,父亲为响应建设家乡的号召,毅然决然放弃上海稳定的行政科员工作,从上海转业回到德州老家。那时农村合作社刚刚成立,父亲将200块钱的退职款买了两头耕牛捐给了村里的合作社。“他在村里担任生产队队长,退休后义务为村里看护道路、树木。父亲一生艰苦朴素,只讲贡献,不图索取。”

在郑宪华看来,虽然家里物质条件一般,但一家人精神富足,不求荣华富贵,但求思想进步。郑宪华和丈夫一家从小相熟,自己的丈夫也在父亲的影响下,入伍从军六年。自己的大儿子也是由父亲一手带大,从小喜欢读书看报,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如今郑宪华的大儿子在大学任教,是一位博士生导师。

“《大决战》里演的画面与父亲讲给我们听的内容一样,他们那一代人真的很不容易。”郑宪华希望能帮助父亲完成寻找战友及其家属的愿望,也希望借此能让后代知道现如今的和平和幸福来之不易,应该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更加努力。

在采访的最后,郑宪华对正在看回忆录的小儿子说道,“这些是你姥爷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如果我不在了,一定要将它们保存好传承下去,让家族更多人学习和继承老一辈的精神。”

新黄河记者:曲珈熠

编辑:俞丹

关键词: